Saturday 23 April 2011

Bittersweet

回想四年前所出現的人, 發生的事, 一個決定, 那種什麼也不想, 心裡只有一個目標的心情, 那份傻勁, 一轉眼間便已經過四年, 場景也搬到這英倫海峽來. 看看到現在為止的一生, 自己不算很努力, 也浪費了很多時間, 辜負了很多人. 很多東西真的做錯了, 有一些人也給錯過了. 到英國前的三年, 其實一路也不太勇於面對自己, 很多事情, 自己的卻步是最清楚不過. 那種不能坦誠, 忠於自己的感覺. 我給扭曲了, 失去了一點健康的想法. 麻木去追求一個夢, 可能是唯一的方法.

When you got nothing, you got nothing to lose – Bob Dylan - Like a rolling stones

離開香港前的一年, 認識了一個人, 以及 Belus. 突然好像什麼都有了, 老天爺便是這樣子, 他要看你選擇, 不會要你簡單輕易作出決定. 一個家庭, 朋友, 音樂, 其實已是我一生追求的東西. 我仍然要追求什麼? 在 09年的 9月我再次踏足成都, 為著一個決定. 生日的那天晚上, 我想起了一個人, 回憶起一些事, 我坐在馬路旁, 我不知道要去那裡, 我只知道我不屬於這裡. 路上的聶大哥告訴我, 要捉緊你要完成的夢. 對, 因為夢不會有完的一天. 老天爺告訴我這裡可以給予我一點的治療. 讓我日後可以更有力氣去照料身邊的所有, 更赤裸, 真實的面對自己.

Made a meal and threw it up on Sunday, I've got a lot of things to learn - Oasis - Stand by me

英倫的音樂, 青春期的回憶, 夢想, 我在這 26歲的年頭再一次去經歷. 這一次, 我不是只看著, 聽著, 而是親身去感受. 很多好的時光可能已經過去, 一個人內心的激情我卻相信不會改變. 每一首歌給我那毛孔管動, 甚至熱淚盈眶的情境, 便是最好的證明. 每個人也有一套找尋自己, 認識自己的方法. 我渴望在這裡找到那內在的 embodiment, 從而長出多一點點的智慧, 了解世事的複雜. 然後, 能夠發現它其實可以很簡單.

Standing at the habour, there is only water to be talking to - Supergrass - Sofa (Of my lethargy)


Thursday 21 April 2011

Gerard Smith - TV on the Radio

昨天還在聽 Tv on the radio 的新專輯 Nine types of light, 正想看一看他們現場演繹新專輯的歌曲時, 竟發現他們的低音結他手 Gerard Smith 在同一天因癌症去世了.

回想當年接觸 Return to cookie mountain, 那 heart-beating 的感覺, 到 track layer 仔細的 soundscape 設計. 那是無語倫比身體加聽覺上的享受. 如果搖滾樂其中一個特點, 是它作為用身體來感受的音樂, 那 TVOTR 便是 mind 與 body 最好的混合體. 他們一行五人往往可以發放這樣的化學作用, 是一種野性與精巧設計的完美平衡. 主唱 Tunde Adebimpe 讓我再次感受 James Brown 的放克激情, 有時又可以平易近人的像 Bee Gees 的 dancefloor 音樂; 隊中的聲效 mastermind David Sitek 使樂團提升到另一層次, 將音樂立體化成 art rock; 加上他們本身出自 Brooklyn 這獨立音樂的搖籃. 種種因素加起來, 他們真的很完美, 是嗎? 不, 仍然差一樣, 是歌曲.

TVOTR 的歌可以說 grooving 到不得了, 它的意思便是很好聽. 但他們歌曲設計明顯不是 pop, 而是 popular, 它的意思便是與主流音樂保持著一點點的距離. 我看到 TVOTR 的野心, 他們便好像要打造一系列完美的流行專輯. 由 Return to cookie mountain 到 Dear Science, 我驚嘆的是他們可以如此連續製作出兩張有水準, 風格相近但完全不相似的專輯. 如他們所說, 'Nowadays lots of bands got something to say, but we got something to ask.' 他們的音樂接近大眾, 卻不太走入大眾. 相反, 他們給予我們很多的空間思索, 對自己而言, 他們令我反思何謂 grooving, 何謂 popular. 好聽可能只是他們的手段, 背後的音樂理念才是最有趣, 讓人細心思考的地方.

昨晚知道 Gerard Smith 去世了, 第一句便是 what the fuck. 就這樣 Nine types of light 便成為了他的遺作.

R.I.P Gerard Smith 20th April, 2011

I will remember a wolf like you.


http://kit1969.blogspot.com/2008/12/tv-on-radio-dear-science.html
零八年專輯 Dear Science 的連結

Wednesday 13 April 2011

Untitled 3



same song, different people

我可以改變什麼?

Wednesday 6 April 2011

Untitled 2

這裡是 Moor Park, 是我住的地方旁邊一個公園, 也是我到超級市場的必經之路.

近來很喜歡在那裡, 就這樣坐著, 躺著, 隨著歌聲, 微風, 青草的氣味和那看似比較遼闊的天空, 嘗試著感受那一點點心境的平靜. 春天來了, 看見樹上的種子掉在旁邊的馬路上, 沒有給泥土接收. 我小心的不踏著他們, 希望風會給他們帶到所需要的地方.

對, 不會所有種子也落在泥土上. 但時間會明白每顆撒下的種子, 太陽底下的四季, 就是這樣.

很似銳銳的小朋友 :)



Kit is listening

Explosions in the Sky - Look into the Air


Sigur Rós - Glósóli

Monday 4 April 2011

5/4 In memory of Kurt Donald Cobain 2011

縱然隨著年紀增長, Nirvana 在我心靈裡一直佔有著重要的位置.

那是青春期的聲音, 是一樣非筆墨可以言喻的感情. 音樂與人的關係是要依靠時間來沉澱的, 英文的詞彙很有意思, 是 sentimental 的感受, 也是sediment. 就如親情, 友情, 愛情一般, 日子愈久, 感覺愈真實. 他們給予我的沖擊, 震盪, 無窮的力量. 可能一生人只會出現一次的共嗚. 卻在我們之間發生了. 你有試過嗎? 一種沒有理由便與那樂團連繫起來的感覺. 你會覺得自己與他們一樣, 不是他們代表著你的聲音, 而是一種 embodiment, 個人內部的具體化. 他們影響著你的人生哲學, 處世態度. 但同時你會與他們保持一點點的距離, 不作聲的了解著他們, 因為你知道, 他們才是被挑選的一群.

今年我很銳意要在我的功課裡寫 Nirvana, 因為我要在英國這裡留下一點我認為重要的搖滾樂歷史. 在寫作的過程中, 我試過一星期只聽他們的歌, 在圖書館看上他們的東西一整天. 漸漸地發覺對他們有一點新的體會. 一種經度的分析.

每一個藝人都是從粗糙的原始力量與精巧當中攝取平衡, 那是一個 artist 跟 entertainer 不同的地方. Entertainer 只會在商業與藝術之間平衡. Artist 是向內找尋一個人的 muse (我不懂怎翻譯, 那是一非常意會的詞語) 回顧 Nirvana 的一生, 以唱片作單位. 我看到在第一張專輯 1989年 Bleach 那最原始, 沒有修飾的聲音, 力量. 到 1991 年 Nevermind 時期那較為商業的作品, 充滿著音量控制的 track layer 設計, 以至一首 smell like teen’s spirit 把 Michael Jackson 打下來, 成為 billboard 的冠軍. 然而, 其實之後的 Nirvana 是希望作出改變的, 看到及後 1993 年緊接著的 In Utero, 請來Steve Albini 作監製, 打造一張 wall of sound 的現場感錄音唱片. 更甚是他們不滿意Steve Albini 在某幾首歌曲的做法, 取而代之找來 R.E.M 的 製作人Scott Litt 重新為heart-shaped box 與 all apologies 混音. Nirvana 的轉變, 可見一班.

到 Nirvana 生平最後一張專輯, Unplugged in New York 便足夠證明 Kurt Cobain那銳意於精巧當中攝取平衡的取向. 小時候會認為 Unplugged in New York 是 Kurt Cobain 為自己舉行的一個葬禮, 但卻忘記了他是一個藝術家. 是一個渴望在音樂上前進的人. 他已厭倦了那流行曲的曲式和那靜, 嘈, 靜, 嘈的聲量變化. 他要進行一個實驗, 是對音樂美學的追求. 同樣找來Scott Litt 當製作人, 為什麼? 首先 Kurt Cobain 很喜歡 R.E.M, 那是不用置疑的事. 他多次公開 R.E.M 是自己最欣賞的樂團, 是他最感連繫的藝人. 其次, 是 R.E.M 音樂裡聲音的確實性, 那些 acoustic 安排, 環境氣氛的拿捏, 純聽覺上的享受正正是 Nirvana 一向欠缺的原素. Unplugged in New York 演唱會運用的樂器(木結他, 大提琴), 翻唱十九世紀美國民謠 where did you sleep last night, 也是一些傾向確實性的舉動及證據. 有時真的不能想像, 如果 Kurt Cobain 不了結自己的生命, 他還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音樂.

今天是香港的清明節, 也是 Kurt Cobain 的十七年死忌. 多謝你, 給了我們的一生… 真心的. 下一年自己便二十七歲了, 可能我做不到 ‘it’s better to burn out than to fade away’, 因為如 Neil Young 所說, ‘would fade away so young, with so much left undone.’ 或者 burn out 之前, 我還有太多事情要做.

http://kit1969.blogspot.com/2009/04/54-kurt-cobain-was-dead-15-years-ago.html
零九年的連結

不用道歉, 愛我便足夠.

All apologizes

Sunday 3 April 2011

Broken Social Scene - Forgiveness Rock Records

第一次接觸 Broken Social Scene 是在零八年, 現在回望, 原來已有三年多的時間.

聽音樂, 真的講緣份. 好像你第一次聽一隊樂團的歌, 如果你聽的是 x, 不是 y, 可能你會從此不喜歡那樂團. 我第一首 BBS 的歌, 是 time=cause, 印象中我是不太喜歡那 ambient 的風格. 他們的歌曲便一直在電腦, 沒有拿來再聽. 到一次, 突然心癢, 把anthems for a 17 year old girl 放入 mp3, 之後的時間, 我便完全沈溺於當中的女聲, 那和諧, 漸進卻不步步進迫的音階內. 緣份, 不是單向的, 你在找好的音樂同時, 他們也在找你. 而往往就在你冷不提防的時候, 他們已靜悄悄走進你的心弦. 其實, 那些種子一早已經播下. 好的唱片, 音樂, 他們一路都在那裡, 等的就好像 BBS 所說的 time=cause, 是時間, 是耐心. (無獨有偶, 他們有另一首歌叫 cause=time, 是一首很 catchy 的作品, 剛好與 time=cause 形成一個很大的對比, 這一群加拿大的搖滾客真的照顧周到.) 到你們相遇的時候, 便好像愛情來臨一般, 一發不可收拾.

BBS 對我意義深遠, 因為某程度上他們給我重新定義了很多對流行音樂的看法, 當中最主要的是讓我給 pop music 跟 popular music 定下一仔細的分別. BBS 是被悅耳的音階選中的一群, 同時間他們卻找到了旋律, 歌詞, 節奏, 聲效的最佳結合點. 他們的音樂悅耳非常, 但途中充滿個性. 有時我會想, 那是天才嗎? 還是他們參考著太多我不認識卻玩味, 潛力無限的原素? 原來答案可以很簡單, 那是他們性格的光芒, 玩弄著樂器, 奏出那快樂的音符, 便有著無邊的吸引力. 那是新世代獨立音樂的精神, 像是告訴你, ‘不要給我定形, 那只是我們的分享罷了.’

Forgiveness Rock Records 是他們 2010 年作品. 這次找來了 Tortoise 的 John McEntire 擔任監製. 起初我會預料那是一張傾向 post-rock 的唱片? 出乎意料這次卻是 BBS 最 song-based 的專輯. 全碟 14 首歌, 六十多分鐘. 由第一首 world sick 到第八首 ungrateful little father 也是一快一漫的編排. 開首的 world sick 便給了聽者一個很明確的演說, 這次 BBS 不只像之前的作品般, 以音樂訴說著朋友, 愛人, love and lost 之情. 取而代之是他們這次有更明確的指向, 在 world sick 裡顯得不再折衷, 更不害羞. 隨之而來的 chase scene 漫漫帶我們進入那 BBS 形容的世界. Texico bitches 便好像臭罵著 BP 油公司的洩油事件. All to all 當中新的女聲成員 Lisa Lobsinger, 短短的曲髮, 唱著 call of forgiveness/I’m like the heal of the hurt 真的讓人心醉. 真正帶聽眾入局的是 art house director, 那腎上腺素提升的感覺又回來了. Ungrateful little father 聽出非常前作 shampoo suicide 的感覺, 相信他們拿捏那中板形式, 輕重交替的風骨已達爐火純青的地步. Meet me in the basement 是一首純音樂的歌曲, 他們也不忘提醒我們他們那從未改變, 快樂搖滾客的特質. Sweetest kills 是全碟我覺得最好聽的單曲. Romance to the grave, 當中前奏氣氛的營造, 及後的 hi-hat 打法, 一放一收, 給我重拾他們在零五年專輯那 loosing 的感覺, 更讓我明白到他們這張唱片製作的用心. 有一刻我會想他們這次來得太商業, 太 song-based, 沒有了那 ambient, 一點點獨立, 地下的聲音. 然而, 原來他們只是放聰明了, 將音樂與理念壓縮, 增加了每首歌曲的濃度. 卻不會落入俗套.

本來 water in hell 是很前作 its gonna break 的完結, 但偏偏沒放在最後, 反而最後一首歌曲是 me and my hand, 而它更明確為這張 Forgiveness 專輯定下伏線. 到底 BBS 要 forgive 什麼? 其實主唱 Kevin Drew 已給了啟示, 那是我們自己給予答案的一條問題. Broken Social Scene 為我們創造了這出色的 Rock records, 而到底要用來寬恕什麼? 他已經放手讓我們決定了.

零九年同名專輯 Broken Soical Scene 的連結
http://kit1969.blogspot.com/2009/10/broken-social-scence-we-hate-your-hate.html

All to all


Sweetest k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