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 December 2010

Myth - American Pie

Myth.

要說搖滾樂的 myth, 真的連續說三日三夜也說不完, 基本上搖滾樂某程度上依靠 myth 來生存, 不論在生產或接收的層面上; 27歲死的搖滾樂明星是一個根深柢固的 myth, Syd Barrett, Ian Curtis, Bob Marley, punk, glam, madchester, northern soul, britpop, grunge... 很多我們對他們不自覺的看法也是由於 myth的帶動. 例如, 我們看到 Kurt Cobain 會想到反叛的年青人; 想起 Joy Division 會聯想到曼城; 牙買加音樂就是大麻.

Barthes 在 Mythologies 一書中說 myth 是一個 'distorted speech', 是一個符號當中意味的意義. 扭曲一詞用得很適合搖滾樂. Speech 也很有意思, 因為搖滾樂只是一種態度, 聲言. 每個人也有自己對符號當中意味的意義不同的詮釋. 所以在接收流行音樂的層面上, myth 沒有好與不好, 而 myth 也是 music talk 重要的一環, 是人們每天討論音樂的一個著眼點. 相反, 重要的, 是在生產, 產生 myth 的意義上來看.

首先, myth 是大眾傳播的產物. 試問沒有傳播媒介, 根本沒人會想到什麼 27 clubs, britpop, grunge 這些名詞. Myth 可以把音樂放大的, 老實說, 我不覺得 Ian Curtis 在音樂上有何過人之地方. 而 punk 音樂, 元老如 Sex Pistols, 你可以說他們在音樂上有貢獻嗎? 一群只懂三個和弦的人在台上. 他們成功, 只是時勢造英雄. 但我們舊的日子, myth 是可以累積的. 例如沒有曼城的 Ian Curtis, 不會有日後的 Smiths, Oasis; 也不會出現之後的 post-punk風格; 沒有 Sex Pistols, 倫敦不會有 Clash 這支技術性的 punk rock 樂團. 但現在面對網際網路的發展, 我們的音樂文化還有累積 myth 的空間和可能性嗎? 我們看音樂雜誌, 依然是 Jimi Hendrix, Kurt Cobain, Nick Darke, Syd Barrett 等作封面. 原因有二, 一是他們真的有 TRUE TALENT, 在音樂上他們影響著後世, 我說的是音樂上的影響, 例如我們現在還是學著 Hendrix 彈結他的方法; 又抑或是時下很多 indie artist, 他們也是很 Syd Barrett, Velvet underground 型式的製作.

其二是 myth 沒有給發展, 只是消耗. 這現象可能是因為大氣候媒體根本容不下 myth 的延續. 然而, 樂團也有責任. 雖然說沒有英雄是可悲, 但社會需要一個英雄是更可悲的一件事. 然而事實是當你看到 Michael Jackson 死了後所出現的效應. 其實已經給了我們一點提示, 到底音樂工業需要什麼. 每一個獨立樂團被大廠牌同化是一個音樂浪潮必經階段. 但看到現在太多獨立樂團以獨立為名, 未被同化先自行同化. 歌曲也聽不出任何對社會的承擔. 社會承擔是必須要的嗎? 不一定, 只是以前的 artists 你會看到他們身為一個 artist 在藝術上的自我反省, 旨在改變一些東西. 現在的, 我想, 當中有很多是有才能的, 卻顯得折衷; 音樂裡他們有他們的態度, 看法, 卻難捉摸, 沒有一種明確的 speech, 一種在搖滾樂裡面很要緊的 'political' speech.

I went down to the sacred store
Where I'd heard the music years before
But the man there said the music wouldn't play

-- From America Pie

Monday 29 November 2010

III Sides to Every Story - Vinyl

根據 2009年 Nielsen soundscan 這略有代表性的統計機構數字指出, 黑膠唱片的銷量増加了 33%, 達到單位有 2.5百萬. 在 2007-2008 年銷量更增加達 90%. 這就好像有一種黑膠復辟的趨勢. 我們甚至可以在 HMV 等大型連鎖店找到黑膠唱片的售賣. 數字上來看, 是應該高興的, 試問在這音樂數碼化的年代, 有更多人對這在音樂工業裡歷史意義深遠的文本有淘錢出來買的意欲, 的確難得; 但看深一層, 我相信這現象就算不下滑, 也只會停滯不前, 很難成為一種風氣.

音樂真實性這名詞其實很迷惑, 它在個人, 文化層面上給予音樂, 聽者無限的力量. 就好像說這歌代表我, 是我的寫照, 是文化, 種族, 社會團體的共同經歷等等; 但把它一帶到音樂工業, 消費, 經濟層面上, 它頓時成為一件工具. 就以黑膠唱片為例, 相信購買它的人多是出於它賦予那音樂真實性的意義, 例如黑膠的 analog 的聲音比較溫暖, 它更能代表原始錄音時的聲音, 購買它是一種對音樂的尊重等. 但有一研究指出, 人在聽同一段音樂兩次, 然後告訴他們一段是黑膠, 一段是數碼的時候, 有超過 80% 的人會說黑膠那段比較好聽; 而在一些電子數據中, analog和數碼在處理音頻上各有它們好與壞的地方, analog 在處理低頻時會穩定一點, 而數碼在處理高頻時會較好, 所以在說那種聲音比較好時, 其實首先要確定自己要著重聽什麼, 還有唱片是用那種方法去錄. 因為不論怎樣, 聲音經過愈多的轉換就會愈多偏差.

再看看十大黑膠唱片的名單, 他們是 Radiohead, Beatles, Bob Dylan, Animal Collective, Bon Iver, Pearl Jam 等等. 他們都是傾向某一類型的音樂, 當中很多還是一些新晉的獨立樂團. 他們的型像, 風格與音樂真實性有很大的關連, 這數字不是巧合的, 如果是 Ladygaga, Taylor Swift, Susan Boyle 等人榜上有名的話. 我相信黑膠才是真的復辟. 真實性被帶到消費, 經濟層面上成為一種招來. 再說, 那 33% 的增加其實只佔了音樂總銷量的2%.

有時進入HMV看見黑膠唱片, 其實心裡不是味兒. 就如你到超級市場看到有生猪肉, 魚, 菜買的時候. 我會問, 可以leave them alone 嗎? 音樂工業與街市, 超級市場一樣應該有自己的生態系統. 我相信黑膠唱片那 2.5百萬的銷量是驕人的. 但統計數字也是出於大唱片公司的提供. 其實真正維持著黑膠唱片多年來的生存是源自很多沒有正規給予統計的細獨立唱片店, 網路上的二手市場, 還有一眾多年來以黑膠唱片維生, 作為武器的 D.J(不是電台的唱片騎師), 以及其在下的次文化.

突然想起一張很喜歡的黑膠唱片. 我認為是 90年代的 masterpiece concept album - Three sides to every story. 你有沒有變潮濕呀?

Friday 5 November 2010

十一月

十一月的雨, 仍舊.

我們每個人都好像有一個屬於自己十一月的故事. 而每年的雨水也把我們帶到那相同的地方.

想起昔日朋友那永遠彈不好的 november rain solo, 開頭那兩下像沖廁所的bend 線聲, 然後我們在旁邊看漫畫, 打遊戲機. 每一天就是這樣過. 那是無憂無慮的年代. 現在人大了, 很多事也說成果, 目的. 我們就是已經不能回到那只享受片刻無憂的日子. 或許大家驚覺都要長大, 不想再停留. 然後十一月的雨來了, 不知不覺的響起, 憶起我們點點的回憶, 執著.

人好像老了, 一些在心弦中昔日佔著重要位置的sound track 就是不會捨去, 它就如家人,情人, 朋友一樣伴著你, 就算怎樣看待音樂, 我們都不能忘記那是一件情感的東西. 因為忘記了, 就如遠離了自我, 之後怎樣的立論都只會變得不真誠.

互勉之.

今天的十一月, 有煙花, Bonfire night

Joe Satriani 17/10 Live at O2 Apollo

這天是10月17日, 是人生第一個在英國看的演唱會, Joe Satriani. 場地是曼城的 O2Appollo ,這邊的line-up真是精彩, 同星期好像還有 Jeff Beck, 票價$33英鎊, 我想, 在英國, 音樂也不見得便宜得多. 令我愈來愈覺得現場也是頗為中產的東西.

與朋友L 先到火車站, 一出站便談論曼城有何特色, 我一看地下, 便說污穢. 他說還有 manchester walk, 一路說一路模仿 Ian brown 的走路方法, 還有 manchester head... 我笑了, 我們說的是十多二十年前的曼城, 現在已不是這樣了, music talk, 很多時也不是出於音樂本身, 但你可以說他不重要嗎? 我們卻在自得其樂. 其實這裡的確孕育了多好的樂團, Happy Mondays, Stones Roses, James, Oasis, 80年代尾90年代頭更甚至出現一個名為 Madchester 的音樂浪潮. 還是英國媒體利害, 除了揭名人私隱, 將音樂分類定型也有一手.

從車站走了一會, 便到達 Apollo, 我們沒有看暖場嘉賓, 只是在門外'吹水', 我記得第一次看 Joe Satriani 也是跟這朋友看的, 當年中六, 我依然記得自己穿什麼t-shirt, 什麼牛仔褲. 現在竟然跟他在這裡再看一次, 真的意義深遠, 特別. 當年的我什麼都不懂, 只是覺得 Joe Satriani 很利害, 想為什麼有人彈結他可以彈到這樣. 現在人走到英國也是看他, 情感上的確對我有一定意義. 而朋友L, 當年也是一個會考中英文成績不甚好, 要在香港掙扎求存的一人,但現在他已是一個 PhD學生, 八年了. 人生, 一個決定, 便已不同.

Apollo 好的地方是他有座位. 人人也靜靜的坐著看表演. 這次 Joe Satriani 的巡迴主要是宣傳新專輯, Black Swans And Wormhole Wizards, 所以有很多歌其實我都未聽過. 而貝帥手也不是Stuart Hamm, 還記得他當年在 love thing 裡拍出一下下扣人心弦的貝帥... 這次 Satch 很多舊歌都沒有玩, 大概只有 flying in a blue dream, summer song, always with you always with me, crystal planet 等. 意外是聽 revelation 時有點感動. 可能因為它是前一張專輯自己最喜歡的一首歌吧. 而 Satch 的樂器技術又更見全面, 這次我終於看到他現場彈木結他, 還有唱歌, 吹口琴. Apollo 的聲音很好, 很清楚, 很容易便聽到 feedback. 但是遺憾的是我最希望聽到的 love thing 也沒有出現. 無辦法, 唯有看到有為至.


之後在市中心走走, 想起這歌.

Pearl Jam - off he goes

Know a man, his face seems pulled and tense
Like he's riding on a motorbike in the strongest winds
So i approach with tact
Suggest that he should relax
But he's always moving much too fast
Said he'll see me on the flipside
On this trip he's taken for a ride
He's been taking too much on
There he goes with his perfectly unkept clothes
There he goes...
He's yet to come back
But i've seen his picture
It doesn't look the same up on the rack
We go way back
I wonder about his insides
Its like his thoughts are too big for his size
He's been taken... where, i don't know?
Off he goes with his perfectly unkept hope
And there he goes...
And now i rub my eyes, for he has returned
Seems my preconceptions are what should have been burned
For he still smiles...
And he's still strong
Nothing's changed, but the surrounding bullshit that has grown
And now he's home
And we're laughing like we always did
My same old, same old friend
Until a quarter-to-ten
I saw the strain creep in
He seems distracted and i know just what is gonna happen next
Before his first step
He's off again

Saturday 9 October 2010

十月

在這看似一望無際的天空, 彷彿有很多東西我仍是放不開.

一些渴望己久,努力換來的成果,得到了才知道那只是開始. 人生就是這樣, 哥哥說, ‘就是這樣’. 我想我不用這天空告訴自己世界是多大, 也不用每天七小時的時差來告訴我人與人之間是有距離. 我來, 只希望成就自己想成就的一個人. 日後的日子, 是一個講到做到的真漢子.

當一個人的思想大了, 你會想開拓更大的空間, 到你擁有更大的空間時, 你方發覺一些不變, 永恆存在的事. 對我來說, 那是情. 家人, 朋友的愛的偉大. 妳的付出, 停留. 朋友輕輕的慰問. 你知道嗎? 我不知道, 我只想實現我的感覺.

原來放不開是好的, 點點的重量, 是人生的見證.

這照片, 從父親和銳銳的眼睛裡, 我看到我們以前缺少了, 卻還未失去的東西, 多謝你們.

'in mind' by Do make say think

when you die

you have to leave them behind

you should keep that in mind

and when you keep that in mind

you'll find

a love as big as the sky

Friday 24 September 2010

Untitled 0

這裡, 只離曼城一小時火車.

想起當初為何喜歡英國, 很大程度是因為 Brit-pop 浪潮, 例如 Oasis 這樂團. 他們的離離合合, 老實說我已看得有點悶. 但不能否認我年輕的心的確被他們俘奴過. 當年我沒有聽 Blur是因為 Oasis, 我覺得 Blur 一點也不酷. 四個活像女孩的男孩讓我作嘔. 與其說 parklife 反映英國人的生活. Oasis 不是更加表達到在地人的感受嗎? 流行音樂就是這樣, 充滿 preference, 喜歡這, 不喜歡那. 樂團就像一個又一個的品牌, 品牌希望突出自己, 同時我們又想自己喜歡的可以打敗其他. 當年 Blur 與 Oasis 的駡戰, 在訪問中的爭風相對, 比銷量. 樂迷打架. 就如香港當年的張國榮和譚詠倫.

曼城是一個工業城市, 工人階級是社會的主要階層, 我認識的一位英國人他來自曼城, 他說很討厭自己的城市, 人多, 車多, 空氣差. Oasis 就好像代表這郡人發聲般, 誓要以組樂團成名. 打著復興60年代 Beatles 與英國迷幻樂的旗號. 告訴世人結他搖滾的回歸. 當年工黨打敗保守黨成為執政黨, 跟挺工黨的 Oasis 有很大的關係. 年少時喜歡 Jimi Hendrix, 把他的海報貼在牆上. 聽著 wonderwall, 便想原來外國音樂就是我的 wonderwall. 當天在飛機上睡不著, 我指著坐位的屏幕選擇了 Oasis time flies 1994-2009, 聽著 live forever, 發覺已經 15年. 自己老了, 但感覺依然年青, 親切. 如果要斷言, 我相信我到三十歲時聽這首歌, 我都會覺得與自己十多歲時聽沒有分別. 就算那年輕的感覺只維持歌曲的三數分鐘, 那存在感, 歌曲帶給我那心靈上的旅程, 是沒有任何人可以否應的. 音樂的真實性, 時間的確是一個很好的依據. 也可以說音樂是否真實存在與他能否經起時間考驗有很大關係. 我們對不真實的音樂, 大概不會用時間去作切入點討論. 更談不上他們的根在那裡. 當然, 我們對那些是真實的, 好的音樂可以有很大的分歧. 但我們是可以有一道尺的, 只在於你介意與否那是什麼進入你的耳朵. 或是造音樂的人介意那是什麼的音樂. 而我的工作, 可能是同時介意兩者, 以自己的血液体驗這歷史是什麼一回事.

十月中到曼城, 看 Joe Satriani, 我第一次看現場的結他英雄.

Friday 17 September 2010

26歲

坐在房間, 聽著 Leonard Cohen, 一刻的寧靜, 耳邊奏起 famous blue rainboat, chelsea hotel, 相信這夜已給他的嗓音完全佔有了.

這幾天心情就像過山車般, 哭的, 笑的, 自己也控制不了, 可能是根本不到我去控制, 一個人, 真正的一個人, 原來是這樣子. 想像不來, 剩下來只有面對. 再想像, 再面對. 這裡很靜, 抽著煙, 可以聽到煙草燃燒的聲音. 樓下數條街外人搖晃鑰匙的聲音, 都能夠聽得清楚. 聲音, 就是這樣清楚. 多謝 Leonard Cohen, 也多謝這裡. 我彷彿聽到一些之前缺乏的東西, 那是一個人完全 surrender, 只剩下自己交給聲音的信任.

每天的生活就是看學者訴說他們對音樂, 文化的分析, 我會想, 有多少個是真正喜歡著音樂? 還是人, 社會才是主, 音樂只是工具. 我明白它們是交集, 但人是有 perference 的. 我最喜歡的 Simon Frith, 他是一個喜歡流行音樂到令耳朵喪失三成聽覺的人, 教我明白現場音樂的可貴. 流行音樂不是只說喜歡與不喜歡, 是在乎如何喜歡與不喜歡, 如何聆聽. 如你真的叫喜歡, 字裡行間是騙不了人的. 很多很多我未懂, 想知. 所以我要自己找答案, 證明喜愛是什麼一回事, 什麼的一個程度.

希望日後回望, 是笑著26歲的自己還有這些年少的青澀和追求.

It is another alright start.

Wednesday 15 September 2010

Kevin Drew - Spirit if

曾說過要為妳寫一篇 entry, 到現在才實行, 很漫吧, 但願妳不要介意.

這唱片, 對我, 及我們的意義也很深, 同樣是出自加拿大獨立樂團 Broken Social Scene 的手筆, 這次是主唱跟創作大腦 Kevin Drew 的個人專輯, 07年作品, 我09年才發現. 記得認識 Kevin Drew 是因為 BBS 的 You forget it people. BBS 教我所謂流行曲的真像. 而這張唱片卻讓我真正了解 Kevin Drew 個人, 他那道盡人世間的情, love and lost. 超越了普通流行歌的層面, 使歌曲帶多一份深思, 你能感受到他給予每一首樂曲的喜愛, 同時感染著每一位聆聽者.

Kevin Drew 給我的感覺有點似 Richard Ashcroft, 兩位同樣是出色的寫歌能手, 而他們歌詞的往往表露一種對人生真善美, 哲學上的追求. 不同的是 Kevin Drew 來得更摩登, 灑脫. 不知是否 Kevin Drew 來自於加拿大的關係, 他的態度有點美國人的樂觀, 然而卻不會過份地簡化問題. Richards Ashcroft 的就較偏向 bittersweet. 一首 lucky ones 仿佛已道盡一切.

everyone sings about something that past
but I don't decide whether I can believe
take me to your bed and show me some trees

歌曲訴說著男女間的情愛, 而同時滲透出他的浪漫, 灑脫.每一段 verse 緊接著兩到三秒的停頓, 然後所有樂器傾巢而出, 好像告訴你, 要想一想啊, 但當你想的時候, 聲浪已將你蓋過了.

記得我們一起聽過的這首歌嗎? safety bricks. 歌詞對我影響深遠, 所以我渴望與妳分享. 當初妳跟我說妳去過義教, 我馬上便想到這歌, 第一次這歌曲吸引我的地方是開場數十秒的木結他和弦, 當中有一下按不實低音線, 有點點走音, 這不完美對我來說太特別了, 他們就是這樣, 播音室版本也不忘告訴你 demo 的可愛. 沒有 overproduce, one-off production 使專輯多一份人性化在裡面.

Why did you leave when you were returned
Your past is your future, your future will learn
The crows that fly, we'll try not to find
You do things once, you know you'll do it twice

面對過去, 上面的歌詞給予我很大的安慰. 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沒有太多的想法, 短短數句歌詞可以代表我, 便很足夠了. 同時可以讓妳去明白, 人生, 已很富裕了.

The middle should live inside of your brain
I'll stop for a moment and try to refrain
I'm hoping you love just like when you were a kid
Let's hop a fence and do what we always did

開始的 farewell to the pressure kids, 是給前作的延續. 而曲末的 when it begins, 卻是我們雙雙期待的下一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