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 O’Neils 的第一句說話就是 ‘Neil Young is my hero, man’
時間過得很快, 一轉眼便年多, 記得跟你第一次接觸是上一年九月, 我發郵件問你, ‘我的 essay 用 Nirvana作例子, 有問題嗎?’ Essay 的題目大概是 what music is to you if it is not only determined by sounds.’ 你一路也沒回我, 到要交文的早兩天才抓著我說, ‘你的 essay 怎樣.’ 我說, 已做好了.’ ‘沒有什麼困難吧’, 你用那一向散漫的態度說著. 我心想, 你去死吧… 口還是說, ‘還好啦, 你會在我的文章裡看到的.’ 最終, 你給我的是一等的成績.
之後 presentation 我用 vinyl 作為題目, 我用了心愛的電影 High Fidelity 的情節及 Simon Frith ‘Art into pop’ 與 ‘Taking music seriously’ 的觀點去說明為何vinyl 有復興的現象. 我想, 當中重要的是 music talk, 一種你在網上找不到的 music talk. 到後來漸漸適應了你的 ‘English way’ 後, 與你第一次真正的 music talk, 你跟我說你第一次提交的 PhD 是 Simon Frith 肥的, 我有點不好意思, 但再一次證明這個人真的是近代流行音樂理論的指標, 讀他的東西總不會錯. 記得那一次我們談起 concept album, 正正那時候我重新聽回 Extreme 的 Three side to every story. 你說最喜歡的是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 Club Bands, 你說, ‘Beatles is what we started thinking we have something on our own.’ 到 semister 2, 我把 belu 的音樂給你聴, 我想, 那是大家真正熟絡的開始.
O’Neils 是一間 Irish pub, 靜靜的. 不同於 madferry 震耳欲聾的現場音樂; 也比滿是學生的 adeplh 有個性; 酒保會以正宗的手法給你遞上 Guinness, 還有在上面愛爾蘭的橡葉. 當Oasis 的champagne supernova 響起時, 我們便開始訴說著 Neil Young 的專輯, 1969年的 Neil Young, 及後的 Everybody knows it is nowhere, After the gold rush, Harvest, On the beach… 我真的有幸看過 Neil Young, 日後一定還有機會, 但 2003 年的維港夜, 給我定義了很多東西, 想法. 那是香港政府做得最對的錯事. 還有 church street 的 action records唱片店, 我們便一如以往, 如數家珍般把所有心愛的樂團拿出來討論, Pavement, Stone Roses, The Jam, Guns n’ roses, Led Zeppelin, Bob Dylan…
音樂中每一刻的 Presence 便好像我們成長的經歷, 見證. 你會因為一首歌, 一張唱片, 一次看現場的 Reverb, 想起一些人, 一些事, 想起自己, 然後看看鏡子, 頭髮短了, 長了一點皺紋, 對自己笑一笑, 回想一些看似愚蠢的情景, 那時候世界上彷彿只有音樂明白你的想法, 然而, 到頭來, 原來只是你根本未明白自己, 縱然愚蠢, 你依然覺得那是可貴, Gain, 是任何人都拿不掉的體會. 可能一個現在四五十歲的大叔, 他們成長期所接觸的音樂資訊, 要依靠自力掙錢去買唱片, 要等一星期才出一冊的 NME 去看有什麼好的, 新的音樂; 有時候只可以坐在收音機旁, 留意著 chat music, 等心愛的歌曲出現, 用錄音機記下來. Myth 便漫漫得以滋生, 它給予流行音樂獨有的歷史觀, 價值觀. 流行音樂也依靠 myth 去發展. 那時不論藝人, 聆聽者, 工業, 無一不需要想像力. 現在, 所有也來得太快, 太多. 根本消化不來, 更不要說想像力了.
這個階段的我很快便要完成, 也要走到下一個階段, 老實說, 我有一點不捨, 但更期待下一個旅程, 你知道嗎? 因為我同樣想像了很多年. 只是現在清晰了, 但感覺更真實.
多謝你一路以來的幫助, 啟發.
之後 presentation 我用 vinyl 作為題目, 我用了心愛的電影 High Fidelity 的情節及 Simon Frith ‘Art into pop’ 與 ‘Taking music seriously’ 的觀點去說明為何vinyl 有復興的現象. 我想, 當中重要的是 music talk, 一種你在網上找不到的 music talk. 到後來漸漸適應了你的 ‘English way’ 後, 與你第一次真正的 music talk, 你跟我說你第一次提交的 PhD 是 Simon Frith 肥的, 我有點不好意思, 但再一次證明這個人真的是近代流行音樂理論的指標, 讀他的東西總不會錯. 記得那一次我們談起 concept album, 正正那時候我重新聽回 Extreme 的 Three side to every story. 你說最喜歡的是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 Club Bands, 你說, ‘Beatles is what we started thinking we have something on our own.’ 到 semister 2, 我把 belu 的音樂給你聴, 我想, 那是大家真正熟絡的開始.
O’Neils 是一間 Irish pub, 靜靜的. 不同於 madferry 震耳欲聾的現場音樂; 也比滿是學生的 adeplh 有個性; 酒保會以正宗的手法給你遞上 Guinness, 還有在上面愛爾蘭的橡葉. 當Oasis 的champagne supernova 響起時, 我們便開始訴說著 Neil Young 的專輯, 1969年的 Neil Young, 及後的 Everybody knows it is nowhere, After the gold rush, Harvest, On the beach… 我真的有幸看過 Neil Young, 日後一定還有機會, 但 2003 年的維港夜, 給我定義了很多東西, 想法. 那是香港政府做得最對的錯事. 還有 church street 的 action records唱片店, 我們便一如以往, 如數家珍般把所有心愛的樂團拿出來討論, Pavement, Stone Roses, The Jam, Guns n’ roses, Led Zeppelin, Bob Dylan…
音樂中每一刻的 Presence 便好像我們成長的經歷, 見證. 你會因為一首歌, 一張唱片, 一次看現場的 Reverb, 想起一些人, 一些事, 想起自己, 然後看看鏡子, 頭髮短了, 長了一點皺紋, 對自己笑一笑, 回想一些看似愚蠢的情景, 那時候世界上彷彿只有音樂明白你的想法, 然而, 到頭來, 原來只是你根本未明白自己, 縱然愚蠢, 你依然覺得那是可貴, Gain, 是任何人都拿不掉的體會. 可能一個現在四五十歲的大叔, 他們成長期所接觸的音樂資訊, 要依靠自力掙錢去買唱片, 要等一星期才出一冊的 NME 去看有什麼好的, 新的音樂; 有時候只可以坐在收音機旁, 留意著 chat music, 等心愛的歌曲出現, 用錄音機記下來. Myth 便漫漫得以滋生, 它給予流行音樂獨有的歷史觀, 價值觀. 流行音樂也依靠 myth 去發展. 那時不論藝人, 聆聽者, 工業, 無一不需要想像力. 現在, 所有也來得太快, 太多. 根本消化不來, 更不要說想像力了.
這個階段的我很快便要完成, 也要走到下一個階段, 老實說, 我有一點不捨, 但更期待下一個旅程, 你知道嗎? 因為我同樣想像了很多年. 只是現在清晰了, 但感覺更真實.
多謝你一路以來的幫助, 啟發.
很榮幸你刻意記下我所說的這句話:
‘we don’t need to go through the process of imagination now, and imagination is always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