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搖滾樂的 myth, 真的連續說三日三夜也說不完, 基本上搖滾樂某程度上依靠 myth 來生存, 不論在生產或接收的層面上; 27歲死的搖滾樂明星是一個根深柢固的 myth, Syd Barrett, Ian Curtis, Bob Marley, punk, glam, madchester, northern soul, britpop, grunge... 很多我們對他們不自覺的看法也是由於 myth的帶動. 例如, 我們看到 Kurt Cobain 會想到反叛的年青人; 想起 Joy Division 會聯想到曼城; 牙買加音樂就是大麻.
Barthes 在 Mythologies 一書中說 myth 是一個 'distorted speech', 是一個符號當中意味的意義. 扭曲一詞用得很適合搖滾樂. Speech 也很有意思, 因為搖滾樂只是一種態度, 聲言. 每個人也有自己對符號當中意味的意義不同的詮釋. 所以在接收流行音樂的層面上, myth 沒有好與不好, 而 myth 也是 music talk 重要的一環, 是人們每天討論音樂的一個著眼點. 相反, 重要的, 是在生產, 產生 myth 的意義上來看.
首先, myth 是大眾傳播的產物. 試問沒有傳播媒介, 根本沒人會想到什麼 27 clubs, britpop, grunge 這些名詞. Myth 可以把音樂放大的, 老實說, 我不覺得 Ian Curtis 在音樂上有何過人之地方. 而 punk 音樂, 元老如 Sex Pistols, 你可以說他們在音樂上有貢獻嗎? 一群只懂三個和弦的人在台上. 他們成功, 只是時勢造英雄. 但我們舊的日子, myth 是可以累積的. 例如沒有曼城的 Ian Curtis, 不會有日後的 Smiths, Oasis; 也不會出現之後的 post-punk風格; 沒有 Sex Pistols, 倫敦不會有 Clash 這支技術性的 punk rock 樂團. 但現在面對網際網路的發展, 我們的音樂文化還有累積 myth 的空間和可能性嗎? 我們看音樂雜誌, 依然是 Jimi Hendrix, Kurt Cobain, Nick Darke, Syd Barrett 等作封面. 原因有二, 一是他們真的有 TRUE TALENT, 在音樂上他們影響著後世, 我說的是音樂上的影響, 例如我們現在還是學著 Hendrix 彈結他的方法; 又抑或是時下很多 indie artist, 他們也是很 Syd Barrett, Velvet underground 型式的製作.
其二是 myth 沒有給發展, 只是消耗. 這現象可能是因為大氣候媒體根本容不下 myth 的延續. 然而, 樂團也有責任. 雖然說沒有英雄是可悲, 但社會需要一個英雄是更可悲的一件事. 然而事實是當你看到 Michael Jackson 死了後所出現的效應. 其實已經給了我們一點提示, 到底音樂工業需要什麼. 每一個獨立樂團被大廠牌同化是一個音樂浪潮必經階段. 但看到現在太多獨立樂團以獨立為名, 未被同化先自行同化. 歌曲也聽不出任何對社會的承擔. 社會承擔是必須要的嗎? 不一定, 只是以前的 artists 你會看到他們身為一個 artist 在藝術上的自我反省, 旨在改變一些東西. 現在的, 我想, 當中有很多是有才能的, 卻顯得折衷; 音樂裡他們有他們的態度, 看法, 卻難捉摸, 沒有一種明確的 speech, 一種在搖滾樂裡面很要緊的 'political' speech.
I went down to the sacred store
Where I'd heard the music years before
But the man there said the music wouldn't play
-- From America Pie